在设计
非标自动化设备需要融合多学科技术知识,涵盖从需求分析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。以下从核心技术领域、细分知识模块及实践要点展开说明:

一、核心技术体系
1. 机械设计基础
机械原理与机构学
掌握连杆机构(如曲柄滑块)、凸轮机构、齿轮传动等经典机构的运动特性,用于实现送料、分拣等动作。
案例:设计振动盘送料机构时,需计算倾斜角度与弹簧刚度对工件排列效率的影响。
机械结构设计
熟悉型材选型(如铝型材 6063、钢结构 Q235)、导轨 / 丝杠精度等级(C7 级用于一般精度,C5 级用于精密定位)。
需考虑结构刚度(如悬臂梁的挠度计算)、防变形设计(如设备框架的加强筋布局)。
工装夹具设计
依据工件材质(如铝合金易变形需柔性夹持)、形状(不规则件需定制仿形夹具)设计夹紧方案,遵循 “六点定位原理”。
例如:手机玻璃盖板的真空吸附夹具,需计算吸盘数量与气压值以确保吸附力均匀。
2. 电气控制技术
低压电器与电路设计
掌握断路器、接触器、继电器的选型(如根据电机功率选择接触器额定电流),能绘制电气原理图(如 PLC 控制的电机正反转电路)。
PLC 编程与系统集成
熟悉主流 PLC 品牌(西门子 S7-1200、三菱 FX5U)的编程语言(Ladder、ST),实现逻辑控制(如传感器触发→气缸动作→电机启动的顺序控制)。
案例:设计自动分拣线时,通过 PLC 读取光电传感器信号,判断工件类型并控制气缸推料。
伺服与运动控制
理解伺服电机参数(位置环增益、速度环增益)对运动精度的影响,能配置多轴联动(如 X-Y 轴直线插补实现平面轨迹运动)。
3.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
传感器选型与应用
光电传感器(检测有无,如物料到位检测)、光纤传感器(高精度测距,±0.1mm 级)、力传感器(装配力监测,如螺丝拧紧扭矩检测)。
需考虑环境干扰(如粉尘环境选用对射式光电传感器,避免漫反射误触发)。
视觉检测系统
掌握工业相机(分辨率、帧率)、镜头(焦距、畸变率)选型,能使用 Halcon/OpenCV 实现工件识别(如二维码读取、缺陷检测)。
案例:PCB 板焊点检测设备中,通过视觉算法对比标准图像,判断焊点是否虚焊。
4. 软件与算法开发
上位机与 HMI 设计
使用 WinCC、MCGS 等软件开发人机界面,实现参数设置(如生产速度、报警阈值)、数据可视化(实时显示产能、不良率)。
运动控制算法
掌握梯形加减速、S 曲线加减速算法,减少电机启停冲击(如移栽机构的平滑运动控制)。
通信协议与联网
熟悉 Modbus、EtherCAT、Profinet 等工业通信协议,实现多设备数据交互(如 PLC 与视觉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)。
二、跨学科知识补充
1. 材料与工艺知识
工件材料特性
了解不锈钢、铝合金、塑料等材质的硬度、热膨胀系数,避免夹具设计时因材质差异导致变形(如铝合金工件需用尼龙垫块防刮伤)。
加工工艺匹配
例如:设计冲压自动化设备时,需结合冲压模具的行程、冲压力,匹配送料机构的速度与定位精度。
2. 气动与液压技术
气动系统设计
计算气缸缸径(根据负载力)、选择电磁阀(二位五通用于双作用气缸),设计气路回路(如带节流阀的速度控制回路)。
液压系统应用
适用于大负载场景(如汽车零部件压装设备),需掌握液压泵排量、油缸压力计算(压力 = 负载 / 油缸截面积)。
3. 安全规范与标准
机械安全
遵循 ISO 13849(安全控制系统性能等级)、GB 16754(急停功能设计),设置安全光栅、急停按钮等防护装置。
电气安全
电气设备需符合 CE、UL 认证标准,如接地保护、漏电断路器配置(30mA 以下)。
三、实践必备技能
1. 工具与软件应用
设计工具
3D 建模:SolidWorks/UG(机械结构设计)、AutoCAD(二维工程图);
电气设计:EPLAN(原理图绘制)、SolidWorks Electrical(电气布线)。
仿真分析
ANSYS(结构强度仿真,如支架受力变形分析)、MATLAB(运动轨迹仿真)。
2. 项目流程管理
需求分析
与客户确认产能(如 200 件 / 小时)、精度(±0.1mm)、环境(无尘车间)等核心指标,输出《技术规格书》。
方案设计
制定机械方案(如采用皮带传动还是丝杠传动)、电气方案(PLC 型号选择),通过 DFMEA(设计失效模式分析)评估风险。
调试与优化
现场调试时需记录设备运行参数(如电机电流、气缸压力),解决干涉、卡顿等问题(如调整传感器安装位置消除误检测)。
四、行业特定知识
1. 电子制造行业
需掌握 ESD 防静电设计(设备接地、离子风机配置)、洁净度等级(ISO 5 级无尘车间要求)。
案例:半导体封装设备需采用真空吸附 + 磁悬浮导轨,避免颗粒污染。
2. 食品医药行业
设备材质需符合 FDA 标准(如 316L 不锈钢)、表面抛光处理(Ra≤0.8μm 防细菌附着),设计可拆卸结构便于清洗。
3. 汽车行业
适应高振动环境(如发动机装配线),关键部件需通过 IP67 防水防尘认证,支持 24 小时连续运转。
五、前沿技术趋势
模块化设计
学习使用标准化功能模块(如 AGV 移动平台、视觉检测模块),通过快速集成缩短开发周期。
数字孪生
利用 Unity/Preactor 等软件构建设备虚拟模型,在虚拟环境中调试运动逻辑,减少物理调试风险。
AI 与机器学习
应用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缺陷检测(如锂电池极片的划痕识别)、预测性维护(通过传感器数据预判电机故障)。